男子开奥迪违章停车,并与执法交警发生口角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不是副市长”!日前,哈尔滨一名身穿黑色夹克、手提公文包男子开奥迪违章停车,并与执法交警发生口角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,该男子一度被疑系当地某位官员。5月27日,当地交警部门回应称,车主实为当地某服装公司员工,已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,涉事车辆为其父购买的私家车。
“不是我们副市长”,其实在当地交警出面说明涉案人员的身份信息前,已有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出面否认网友猜测。此番来自交警部门对本案的正式通报,和对涉案人员、车辆情况的披露,也印证了前述政府部门的说法。5月24日事发至今,从视频引发热议到网络颇多猜测,再到现在多部门多角度的澄清,呈现出比较常见的公共舆论互动场景。
从公众提出质疑,再由涉事部门及时予以反馈、回应,配合个案处理的结果公示,“互联网问政”的基本脉络大体如是。
回溯几天前的交警执法现场,之所以会引发从线下到线上的围观,大概率是由于违规停车的车主引人遐想的装束与谈吐,特别是在现场公开怼交警的语气:“小孩,你来几天,看给你傲的。我问你,你叫什么名字?”这么几句不配合执法,还以资历压人的口气,首先让围观群众很不满,并随手拍摄上传网络。而从现场看,交警表现出了公安部持续倡导的“在镜头下执法”的工作状态。
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,在对跋扈车主的否定性评价,对交警执法的支持,以及对正常交通秩序、规则的维护层面,执法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默契或者说共识难能可贵,值得珍惜。
至于交警执法场景在网络引发热议,一方面因为对涉事车主的跋扈表现感到愤怒,其二则与网友基于涉事车主穿着而引发的联想有关,有网友以疑问语气跟帖的“这是副市长吧”成为后续网络讨论的一个焦点。
到底是不是副市长,既然网友有了疑问,作为涉事地方尽最大可能及时给出回应,并且根据事实做出否认,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互动过程。老实说,在网络讨论过程中,不乏网友结合涉事车辆的年代等细节分析,也认为网传的“副市长”说法存疑。据当地媒体《新晚报》5月26日报道,披露车主身份为工人,奥迪车辆系其父2009年购买,车主还通过媒体“表示就自己的行为向公众致歉”。
基本得以澄清的一桩网络热闻,留给网络公共讨论的思考良多。网友当然需要尽可能全面、充分地掌握不停更新的相关信息,尽可能避免先入为主。而身在其中的涉事地方政府部门,对于可能荒诞、可能不值一驳的各种网络疑问,也要尽可能及时、详尽地给出回应,而大可不必心生抵触。
以本案为例,试图通过媒体向公众道歉的涉案当事人,致歉是否可以通过出镜的方式进行?毕竟出镜可直接证伪关于“副市长”的猜测。而作为对其非公职身份的澄清,当事人在其所属公司的任职情况,以及其在视频中口出狂言、语出威胁的底气与原因,同样需要更详细的说明,避免一笔带过,给外界徒增想象空间。
互联网时代的问政就是如此,碎片化的信息特质决定了各自获取的信息不对等,通过尽可能完备的信息披露来澄清误解,回答网友疑问,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表现,也是积极融入互联网生态的应有之义。心平气和的答疑解难,接受外界的提问和监督,这样的良性互动生态,需要各方来共同维护。
标签: